話說排名這檔事的百轉千迴身為一名政大校友我真的是很懂。
敝校由於沒有甚麼理工科系,唯一的理學院又以教學為主,所以在發表論文數上非常吃虧,每年大學排名名次都很差,但話說敝校校長後來拿到五年五百億之後完全發揮商人本色拿去蓋路橋和水岸電梯和圖書館前一些奇怪的柱子,也沒有想要多聘幾個老師在師生比或研究量上下功夫的意思。
但老實說政大究竟排名第幾對大學時候的我而言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全台灣就是只有這麼一所公立學校有傳播學院,台大只有新聞所不過也比不上政大傳院的悠久歷史與輩出的名人。四年下來,我養成一種排名於我如浮雲的心態。
不過有一件事情很現實,當國際學生要選擇去哪裡唸碩士時,我們的搜尋完全只能來自於各種論壇、媒體、網路,在失去context的情況下排名就顯得十分重要,尤其對於商學院這種一切只能量化不能言傳的場域來說更是如此。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過非常多來自所謂超級名校如WHARTON或STERN等的「精英」,而很詭異的是-我除了感覺到他們很有自信以及一定成績很好外,並沒有特別覺得這些人有個人特色或魅力。*NO OFFENSE各位校友不要來告我我只是個窮學生*
對我來說,第一名和第二十名是差不多的,一個高中班上的前二十名都有可能可以考上台大,第二十名那個可能還過得比較爽,但是開學第一天,學校就煞有介事地向大家介紹FT與經濟學人排名這檔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的同學們也都超CARE!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來談談排名有多麼可笑。
全球MBA排名最有公信力的兩個榜單分別時Financial Times與Economist,兩者採用的標準不盡相同。
FT的標準主要有四:
一、畢業生的職涯發展與薪資成長率(或談薪水的空間)
二、商學院暨其他課程多樣性
三、整體研究實力
如果硬要我在FT與Economist中選一個,我會說後者比較公允(當然不是因為我的MBA DEGREE在E被排得比較前面的關係)。
先來看看FT的問題出在哪裡。
一定很多人覺得很多英國學校很奇怪,明明6-9月間課程就結束,為什麼非要在年底才舉行畢業典禮?多虧了排名機制,第一項標準職涯發展其中一個評選項目是學生畢業多久後找到工作。多數學生會在年底左右找到工作,因為那是工作機會最多的時間,如果能把畢業典禮的時間拖到那時,不就能獲得完美的數據了?
而薪資成長更是一件抽象的事,歐洲的MBA半數的學生來自理工背景、約三成是本科系出身,剩下兩成如我一樣邊緣化的背景,而美國的MBA就以本科系佔多數。歐洲MBA皆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工作經驗,美國MBA的工作年限要求有些較短,薪資成長空間本來就比歐洲大,而收越多亞洲人的學校薪資成長空間越大,因為MBA畢業後多數人會選擇離鄉背井工作,以高薪為指導原則來還債或提高ROI。
再者,FT的排名明顯偏袒在綜合大學中的商學院而非獨立的商學校,而敝校雖然源自天主教魯汶大學與根特大學的商學院,但近年除了學生所用的資源共享外已經漸漸往獨立自主的路上邁進,自然不得FT青睞。
而經濟學人economist的排名標準為未來投資、就業與晉升機會、個人發展與教育經驗、薪酬增加、人際網路發展四項,不難發現這樣的排名準則偏袒人數少、國籍多元性高的歐洲MBA,其實也有問題。
其他的排名機構如華爾街日報Wallstreet Journal則是用自以為公正的方式:讓學校遞交學生的雇主名冊,透過訪問雇主的滿意度來排名,這樣其實很容易忽略以社會永續發展或創業為導向的MBA院校。
總之,世上沒有公允的排名,眾生不要再執迷,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